“我家18亩小麦正处在返青期,需要抓紧施肥。我刚刚联系了镇供销社,没过多久他们就把肥料送来了。”这位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渡米村村民说,他一度非常担心疫情会影响到自家的农活。
蒲城位于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关中平原。此时,麦田已经返青,田间不时可见耕作的农民。但就在不久前,和李常兴一样,不少农民还在为春耕发愁。
为抗击疫情,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采取了严格的交通管制,许多地方村庄封闭,企业停工,农民普遍担心买不到春耕所需的生产资料,或是农业机械无法下田。
为打通这些堵点,疫情之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开始发力。蒲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主任王东海说,早在春节前,供销部门就及时存储了2000吨绿色农资。2月初至今,依托县、镇、村三级配送网络,供销部门已将1000多吨农资送到了当地150多个村的田间地头。
改革开放前,供销合作社曾长期是中国农资流通的唯一渠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农民有了沙巴体育投注官网选择,但因其具有国有背景、产品质量可靠、销售网点齐全,供销合作社仍被视为农资经营的“国家队”。
“我们在全省有872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疫情期间一直在上班。截至目前,累计为春耕供应了51万吨化肥、2200多吨农药和4800多吨农膜。”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处三级调研员毛强说,作为国有单位,供销合作社保证了疫情下的农资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特殊时期,把‘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体制优势的体现”。
多年来,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看不见的手”发挥着重要作用。疫情之下,为不误农时,各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帮助农民从容应对春耕。
在陕西杨凌,受疫情影响,农资经销商代栓劳的门店相比往年冷清很多,但网上销售却异常火爆。
“和‘点外卖’一样,农民网上下单,政府组织配送。”代栓劳指着桌上一沓厚厚的销售登记簿说:“光这一个经销门店,化肥出货量就达到400多吨,覆盖周边50多个村。”
“我在网上买了2袋尿素、2袋复合肥和8袋生物有机肥,一共花了876元。价格总体比往年还便宜些,关键是很省心,送货上门,现在就期待着有个好收成。”杨凌五泉镇椒生村村民张军虎说。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局局长马江涛说,杨凌依托辖区的供销农资配送中心和规模较大的农资销售门店,开展“点对点”配送,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及时供给,为农户打通“绿色通道”。
与此同时,杨凌还发动当地农业专家开展线上咨询服务,为农民解难题。
这段时间,杨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十分忙碌。这个服务中心由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化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3部分组成。农技中心主任李新民说,他们有35名农技人员,其中18名为高级农技师,实践经验丰富。
“疫情期间,我们每人负责区域内大约150座设施大棚的农技指导,农户有疑问,我们用电话问答、微信视频等方式帮他们解决。”李新民说。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尽管尚未开学,但学校早在2月6日便发出“疫情防控要坚决、科研推广不停顿”的倡议,号召广大师生紧密结合农时,利用各种方式对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
“农业科学家是把田间地头当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说,学校40多位专家以“不见面、不接触”方式,在线上农技推广服务平台“组团”为广大农户免费答疑解惑,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难点、堵点,有效解决了特殊时期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