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赵酞翔 文/图
“过去修红旗渠、南谷洞水库,服务深山中百姓的柴米油盐,都少不了我们这根扁担。”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75岁的张金堂说起35年的“挑夫”生涯,立马来了精神。
在位于河南林州的太行大峡谷中,有个叫石板岩的地方。79年前,这里的供销合作社职工面对车马不通、山路崎岖的现状,用一根扁担,为群众挑出了幸福生活,也铸就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人的“扁担精神”。
初夏时节,沿着“全国最美农村公路”林石路蜿蜒而上,穿过太行隧道,进入“扁担精神”的发源地——石板岩镇。脚下是由一块块厚重的石板铺就的街路,装点了镇区,古朴中透出现代气息。
张金堂回忆起那段与扁担为伍的岁月,仍是心潮澎湃。1976年,初中毕业的张金堂来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扁担就成了他的亲密伙伴。
那时的山路不足一米宽,每级台阶的宽度只有十几厘米,挑着担子,需要斜着身子行走。特别是冬天,下雪路滑,上陡坡时,只能脱掉鞋子,穿着袜子,挑着担子,扶着山石,缓步前行。下山的时候,还要把老百姓的山货挑回供销合作社,一路上小心翼翼,深夜时分才能返回。
而今,上山下山不见挑扁担的人,但“扁担精神”却深深扎根在这里。
一条通往山顶的柏油路从村前绕过,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高家台分销店就坐落在马路旁边,店主人是张金堂的儿子张俊峰。这个开在村民家门口的商店,除了售卖日用百货,还为游客提供各种农副产品。
张金堂的孙女张滨彬,一位“00”后大学生,毕业后就回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上班。如今,她以自己的学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扁担精神纪念馆讲解员。
“受爷爷、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供销合作事业,大学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说到回家乡,她笑了,“我就是恋家,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家乡的发展潜力很大。”
在张滨彬心中,爷爷那一代,供销合作社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父亲在爷爷的影响下,投身到了供销合作事业中。如今,自己有幸成为供销合作社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在我们家,‘供销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更是一份跨越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供销合作社就是咱们的家,我们这一代人,把家收拾好了,你们要好好经营这个家,让老百姓相信咱供销合作社人。”自从张俊峰和女儿张滨彬来到供销合作社上班,张金堂经常过来“视察”工作,嘱咐他们几句。
每次返程,看到供销合作社的门店,总要多看几眼;每次经过儿子的分销店,总有一种老供销合作社人的自豪;每听一次孙女的讲解,眼泪总在眼眶里打转。
张金堂说,那根扁担挑出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