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销农场”一边连着生产,一边连着市场。
![]()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举办的“供销集市”

南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多种方式,搭建起全市供销商城体系。

泉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供销智创农庄”里的葡萄深加工生产线。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所属冷链物流公司。
顶层设计中的供销合作社
2021年以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每年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行部署,自上而下扎实推进。
2022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福建省贯彻“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支持鼓励供销合作社探索发展。
202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沙巴体育投注官网: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供销合作社3项重点工作任务;福建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将供销合作社作为“构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体系”“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责任单位,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省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农资储备、县域流通网络建设、基层社建设等关键领域。2021年以来,省政府设立“保供促销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农产品销售“大平台”效能提升
2021年至2024年,全省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总额8301.7亿元。
培育8个县域流通服务网络试点强县,全省系统有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企业359家、农产品经营服务网点1109个、农产品市场27个、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75个、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33个。
建成3个节点城市物流中心、83个产地仓、35个田头冷链点和43个销地仓,建设冷库库容20.21万吨,系统冷链物流营业额达41.3亿元。
全省系统拥有各类子品牌1341个,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市场化销售。
福建省,背倚武夷山脉,面朝浩瀚东海,山海兼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福建省始终以沙巴体育投注官网总书记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全力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主动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经营服务网络和组织体系优势,整合资源、系统联动、聚焦重点、强化赋能,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融入大局 流通网络加快转型升级
农产品流通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主责主业,在福建,做强流通,不仅仅是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发展的问题。
“十四五”开局,福建省启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主旨是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供销合作社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在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中,福建省对如何用好这支力量,有着清晰的考量和长远的筹划。
2021年,福建省政府以每年5000万元的资金量设立“保供促销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在新发展格局下,更好地发挥在保障农产品、农资等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和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消费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发挥优势,保障农产品物畅其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农业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价值清晰明确。建设高质量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成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必答题。
闽笋在全国特色农产品里是响当当的“单打冠军”。当落日的余晖拂过八闽千万亩竹林,永安市闽笋交易市场的喧嚣宣告着一天交易高峰的来临。这个由永安市供销合作社投资兴建的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闽笋批发市场,每年约有22亿元的笋产品在这里完成交易。以闽笋交易市场为核心,水果交易市场、供销农副产品物流园、百合农产品物流园等配套项目相继在永安落地,惠及闽笋在内的多个产业。在流通网络终端,分布在各个乡镇的供销惠农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社承载着农业产业信息收集及农产品上行的重任。
从县域起笔,永安、上杭等8个试点强县得以培育,供销合作社构建起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进而,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升级完善的359家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企业、1109个农产品经营服务网点、27个农产品市场、75个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33个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在茶叶、水产、食用菌等多个重点乡村特色产业逐步扎根、发力。
当下,福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全省每年40%蔬菜调供省外;银耳、绣球菌、秀珍菇等8种食用菌产量居全国首位;茶叶单产水平、茶树良种覆盖率、涉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全国领先;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对于福建这种向山海田要食物的“非典型性”农业发展之路来说,冷链物流规划始终内嵌于农业产业振兴的每一步进程。
供销合作社发展冷链物流,福建省一直秉持鼓励支持积极探索的态度。在2023年福建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中,供销合作社作为责任人之一,被赋予“构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体系”的重任。
全省系统紧扣服务“三农”宗旨,把盘活社有资产工作融入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络,推动形成“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销地冷链枢纽”建设格局,投资9.33亿元建成3个节点城市物流中心、83个产地仓、35个田头冷链点和43个销地仓,建设冷库库容20.21万吨,系统冷链物流营业额达41.3亿元。有效完善了服务链功能,实现冷链物流设施运营与农产品流通业务协同发展。
流通服务网络下沉乡村,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供销合作社、邮政两大系统成为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布局中的必要存在。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统一部署,省市县三级联动,建设“4+N”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把农产品购销、快递物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日用消费品销售业务集聚于此,服务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惠农服务中心的建设也为之后在全省多地探索实践的“供销+”多资源协力助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在南安市,供销合作社以惠农服务中心为依托,联合政府、金融资源成立南安益农福农惠农联合运营中心,建设供销合作社助农直播间,提供“供销+数字+金融”综合服务,招引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入驻展示、销售农产品。在尤溪县桂峰村,供销合作社整合乡镇邮电所、物流网点、社会企业等资源,把台溪惠农服务中心打造为集农村物流、台溪粉干包装仓储、农产品展示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在龙岩市,通过“供快合作”,依托惠农服务中心等基层网点,已在全市建成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站(点)965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2024年累计进出港件1.2亿件。
福建省系统1164个基层社、12347个农村综合服务社、373个省市县三级惠农中心如今服务功能已经实现乡村全覆盖,成为福建省农产品流通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坚实依托,也成为各类资源下沉乡村服务农民的重要平台。
山海协作 体系优势实现叠加效应
闽在海中,亦在山间。山海兼容的地貌,织就福建锦绣画卷,也加深区域之间的发展鸿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福建山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可谓不大。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福建省牢记沙巴体育投注官网总书记嘱托,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
当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优势融入山海协作机制,会产生怎样的叠加效应?又会对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
泉州、三明两地供销合作社签订《山海协作实施方案》,构建起“五项协作”体系,10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结对互动。在泉州丰泽区的三明供销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100余款三明农特产品上架,统一标识、包装、宣传工作有序推进;在泉州国资阳光采购平台、山海协作农产品选品平台等线上平台,三明特色农产品归集展示销售。
福州、南平两地供销合作社落地“山海协作共建点”,发挥两地在生产供应、经营网络、服务平台、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农特产品双向流通、市场信息共享、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上互帮互助。
厦门、龙岩两地供销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农资流通合作,推动闽西特色农产品进入厦门市场。
供销合作社在区域间的协作远不止如此,一场全省系统发动的永不落幕的山海协作,从2020年始,贯穿整个“十四五”期间。
2020年,福建省供销合作社为更好发挥组织体系优势,统筹全省资源,依托龙头社企带动,推出公益性、开放性的“一县一周”农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系列活动,以各市县社轮流主导举办的形式,在山与海之间搭建起了资源互通、市场共享的优质购销平台。2025年,在新发展格局引导下,福建省社强化项目资金统一运筹与管理,实行集中化、专业化运作,推动这一产销对接平台从“地摊式、零散式”向“规范化、多元化”转变,打造集线下线上、展示展销、新品发布推广等于一体的“供销集市”为农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全省农业经济大局的能力。
五年多来,全省“供销集市”系列活动年均开展超百场,成为福建省极具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和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不仅限于八闽之间。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闽台农业交流合作是福建农业的特色,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亮点。助力闽台农业交流合作成果对接国内大市场,供销合作社能干什么?
惠安县供销合作社发挥闽台合作优势,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企业产品进入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网点,4家台企的65种商品销售总额超200万元。惠安县两岸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凤来食品销售专柜实现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
去年橘柚大丰收,台农柯清吉夫妇种植的农产品借助仙游县供销合作社举办的“供销集市”得以解决橘柚集中销售压力大的燃眉之急。仙游县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仙游县的旅游和产业优势,以“供销集市+后备箱经济+文旅+农业”的方式,与仙游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优质农业经营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合作,推广台企农特产品。
在供销合作社,山海协作不限于八闽,也不限于海峡两岸。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利用组织体系优势,正带领福建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合作。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一安排部署下,福建省供销合作社与华南区域兄弟省市建立起冷链物流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加强业务合作、资源整合、信息互通,促进省域冷链物流网与系统区域网、骨干网融合对接,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
在上海嘉定区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下,三明与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供销合作社联合成立“山海同心·地级供销合作社产销战略联盟体”,从“单点联动”迈向“系统集成”,开启了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市场共拓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
共同富裕,山海同行。2021至2024年,全省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总额8301.7亿元。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和组织体系优势,在农产品物畅其流、城乡同轨共进中,走向真正的价值归途。
流通赋能 产业链迎来价值裂变
福建省“3212”工程是一场全省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转型升级之举。在这一进程中,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网络集中优势作用于供应链,完成了一场价值裂变。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探索龙头企业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下沉带动基层社、农民合作社发展,首先改变的是农业生产方式。
以龙岩市“供销农场”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为代表的粮食生产方式的改变即是典型。一方面通过构建新型农业关系,解决了山区“谁来种地”“种粮降本增效”“抛荒地复种”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供销合作社发挥经营网络优势,保障了“供销农场”大米销售畅通,实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等多方受益。截至2024年底,龙岩市参与“供销农场”的村达238个,推广面积21.61万亩,复耕复种抛荒地6681亩,村财普遍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这一供销合作社基于自身优势、内生探索实践的服务模式,也被连续三年写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倡导在全省系统推广。
市场反馈给土地的新发展诉求,供销合作社是最直接的接收者和执行者,于是,“供销农场”与特色农产品擦出了更亮的火花。长汀县供销合作社抓住广(广东省广州市)龙(福建省龙岩市)合作良机,下沉带动当地农业技术服务合作社,开展“订单式”生产,建立汀东片万亩“供销农场+烟后玉米”生产基地,采取间隔5天栽种、错峰延时收获的方式,将采收期从10天延长至一个月,每日可为广州市白云区提供700吨鲜食玉米,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思路。
在漳州,供销合作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依托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五新”技术,引导龙头村开展退果还耕、土壤改良、特色种植,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让沙巴体育投注官网农户享受科技红利,构建助农新生态。
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取决于品牌影响力,也取决于标准化程度。
在全省顶层设计层面有两大品牌,一个是“供销集市”——作用于流通,一个是“供销福品”——作用于生产。福建省社聚焦构建“1(省级公用品牌)+N(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即省级打造全国知名的系统公用品牌“供销福品”,各市、县打造特色渠道品牌,形成福建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品牌矩阵,提升全省优势农业产业价值。
在“福字号”的引领、带动下,“供销福油”“供销福茶”“供销福酒”等一批省级公用品牌的子品牌逐步被市场认可;“闽农品集”“红古田”“明供优品”“集美供”“永安闽笋”“云霄供销”等一大批市县区域公用品牌在助力提升地方特色产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福建省系统拥有各类子品牌1341个,成为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市场化销售的有力见证和丰硕成果。
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是全省最早成立的省级茶叶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多年来,发挥品质检测、标准制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在助力供销合作社系统赋能带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永安冬笋》等一批团体标准,在各地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下,得以制定和发布。全流程环节的规范,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福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强支撑。
供销合作社在产业链上的文章可以走得更远。
宁德市供销合作社立足“城乡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商”定位,着力构建覆盖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起“全国一级批发市场(保障跨区特色产品)+区域龙头企业(稳定大宗货源)+本地合作社(实现生鲜直供)”三级直采体系,显著降低采购成本15%,生鲜周转周期缩短至
36小时,库存周转率提升40%,损耗率严控于5%以内,形成较市场价低20%~30%的价格优势;在消费端以社区团店为核心,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终端”体系,覆盖核心城区超10万名居民。
泉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试点建设的“供销智创农庄”,正实现从“卖产品”到“造生态”的跨越。德化县供销合作社依托英山淮山产业园,以“串点成景、强点成链、建点成圈”路径,构建“绿色种植—智慧加工—多元营销—农旅融合”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永春县供销合作社以技术为引擎,凭借2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前沿种植技术,在有机农业领域开辟出全新赛道;泉州市洛江区供销合作社将种养场纳入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站式”服务。用科技打破资源约束,用模式创新激活要素潜能,“供销智创农庄”成为撬动特色现代农业的有力杠杆。
整合资源协力助农,在供销合作社推动产业链发展进程中贯穿始终。
福建省社联合福建省委农办、福建省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印发福建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方案,各地供销合作社整合金融资源,先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福笋贷”“邮好贷”“农资贷”等,有效帮助农民农企解决了生产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在南平,供销合作社通过引入国有资本、成立合资公司、社有资产入股、专业团队合作等方式,搭建起全市供销商城体系,全市各级供销商城通过“以物易物”的措施,积极向外拓展,与省内多地建立合作;在蟳埔古城,泉州市丰泽区供销合作社整合社会资本和文旅资源,开设福建非遗老字号“武夷清源茶饼”老茶馆,开发蟳埔LOGO联名文创产品,以深挖“老字号”特色为核心,以文创升级为抓手,在“武夷清源茶饼”品牌的销售渠道拓展与产品开发上持续发力;在厦门,集美区供销合作社整合30余家供应商供应链,将便民服务嵌入社区生活场景……
全省系统农资服务网、农产品销售网、再生资源利用网、城乡综合服务网,“四网”协同发力,推动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在全省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中留下了浓重一笔。
不久前,福建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预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可如期完成,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这场“千万工程”在福建的生动实践中,供销合作社立足流通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完成了一场自身的深刻变革和价值重塑,未来也必将释放出服务乡村全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更大潜能。(图片由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提供)


